[中國制冷網] 近日空調能效虛標問題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空調制冷大市場空調專家認為,空調品牌栽倒在能效標識上,跟能效標識監管的部分缺失不無關系。由于能效標識制度采取的是“生產者或進口商自我聲明、備案,政府有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說,能效標識數據跟產品的企業標準一樣,都是由生產廠家自己標注的。備案時雖然要求企業出具相關檢測報告,但檢測數據并沒要求出于第三方檢測機構,具備檢測能力的企業可在企業實驗室進行檢測。因此,空調的能效標識其實就是一份企業的自我聲明。
也有企業表示,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更新非常快,所以也確實存在為了圖省事,升級產品的能效標識數據跟未升級的相同。由此看來,雖然空調市場已經較為規范,但還是應該有強有力的監管措施,去掌控異常激烈的商業競爭。
能效標識淘汰了高能耗,惠及消費者空調的能效比,這個專業概念能夠如此廣泛傳播并被消費者知道,“節能惠民政策”功不可沒。2009年6月1日,國家正式在空調行業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對達到定頻空調能效比標準1、2級的空調實施300元~850元的財政補貼銷售。一紙政策令,空調品牌爭先恐后地淘汰高能耗產品,擠破頭地去競標惠民補貼。這種真金白銀的杠桿對高效節能空調市場的撬動立竿見影。據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以前,中國能效等級為1、2級的高效節能空調市場份額一直徘徊在5%左右,70%以上為不節能的5級空調。在惠民補貼的推動下,高效節能空調銷售量大幅攀升,市場占有率迅速提高,今年5月已達到80%以上。2010年6月1日起,空調能效新國標正式實施。
面對消費日趨理性的消費者,能效標識不再是一個貼在商品上簡單概念,它飽含著空調品牌的技術含量和對消費者負責的一顆誠心,無論是能耗產品的淘汰,還是空調能效的不斷升級、逐步良性發展,z*終受惠的都是我們普通的消費者。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