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 推進主要能源消費國在能源領域里的交流與合作,對于世界經濟和q*氣候變化的積極意義或許更為深遠。
7月以來,境外媒體紛紛轉引國際能源署(IEA)z*新統計數字,大肆炒作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q*第一能源消費國”這一話題。根據IEA的統計,中國2009年能源消耗量總計22.52億噸油當量,比美國的21.7億噸高出4%。
而中國能源主管部門則迅速對此進行駁斥,認為IEA數據高估了中國的實際能源消費。理由是,依據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中國2009年的能源消費總量為31.0億噸標準煤,換算成油當量約為21.32億噸,以此計算,略低于IEA公布的美國能源消費量。因而所謂的“第一能源消費國”的帽子理當奉還給美國。
在筆者看來,歐美炒作中國“第一能源消費國”話題,恐怕也有各自不同的考慮。
站在美國的角度,將“第一能源消費國”寶座主動讓與中國,可以轉移矛盾,大大減輕其所面臨的壓力。長期以來,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堅定主張在減排問題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以保障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歐洲和日本已較早做出了減排承諾,壓力事實上主要落在美國肩上。
而站在歐洲角度來看,則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只要q*z*大的兩個能源消費國斗起來了,掀起風浪,就能讓氣候變化成為今年年底坎昆會議上q*矚目的焦點。而中國或美國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或許會被迫做出更大讓步。
對于中國而言,如何z*大程度化解這種外部壓力,從而為下一輪經濟增長創造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呢?
一方面,固然要據理力爭,駁斥各種不實的“被統計”數據。更重要的是,中國應與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一道,在各種國際多邊場合上堅定地捍衛自身的發展權。
另一方面,也應當承認,以中國經濟增長的趨勢,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軸來看,中國能源消費總量超過美國,成為q*第一能源消費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歷年公報,2001年以來,中國的能源消費已從14.3億噸標準煤躍升至31億噸標準煤,短短9年間就增長了一倍多,年平均增幅高達13%。
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演化路徑和外部可利用資源約束來看,實現低能耗和低碳增長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戰略性抉擇。
具體到戰術層面,中國可以有兩個選擇:
一是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用以替代大量制造溫室氣體的傳統能源。為實現胡主席和溫總理提出的兩個目標,國家發改委計劃在2011至2020年10年內累計增加直接投資5萬億元,大力發展新興能源產業,重點是智能電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電和新能源汽車等。
但實事求是說,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石油、煤炭這些傳統化石能源仍將肩負中國主要能源的角色,而新能源暫時還只能起到補充作用。
如果沒有政府的巨額財政補貼,或者說,除非將來國際原油和煤炭價格長期處于令人無法承受的高位,新能源要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哪怕是1個百分點都異常艱難。
相比之下,對于中國而言,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項目,提高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是一個比開發新能源更為迫切、也更容易取得成效的路徑。中國目前的單位GDP能耗不僅遠遠超過歐美日發達國家,甚至比印度也高出不少。據估算,若中國能效曲線能達到q*目前的平均水平,則中國單位GDP能耗可下降空間高達50%,其中近30%將來自于節能技術,另外20%來自于產業結構的優化。
因此,在積極開發新能源、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中國也應加強與其他能源消費國在節能、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方面的合作。例如,近年來,中美之間已通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這一平臺以及《中美能源環境十年合作框架》等協議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能源、環境技術合作,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與圍繞“第一能源消費國”展開的明爭暗斗相比,淡化這一頭銜背后的政治含義,推進主要能源消費國在能源領域里的交流與合作,對于世界經濟和q*氣候變化的積極意義或許更為深遠。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