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整個空調行業實在是找不到一個值得充分樂觀的因素。很多數據統計機構在8月初就給出了2018冷年的市場數據,高達15%以上的增長幅度,與筆者所觀察到的、與大量商家切身所體會到的仿佛不在同一個維度空間內。攜此增勢的空調市場在進入2019冷年之后,也便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猶如是滾石上山般的發展通道之中。
巨量庫存簡直就是中國空調行業如宿命般的詛咒,過去二十多年反復出現對廠商屢屢折騰的庫存,在2019冷年可以視為是最為直接的壓力。有媒體報道稱國內市場的空調庫存量高達4800萬套,如果這個數字是真的,那么意味著超過一千多億元的資金被沉淀在庫存上,也意味著企業要從一個深坑里往上爬才能重拾良性的增長,更意味著后期新產品必須邁過這個巨檻才能大面積的流通,當然,還意味著渠道商手頭上的資金也許無法滿足工廠的淡季收款和出貨的期望。
有一個產品領域內今年的表現可以給家用空調市場提供一個參考,但這個參考可能會帶來兔死狐悲的感覺,今年上半年多聯機的市場零售出現了大幅的下滑。筆者了解了一些商家的狀況,有的多聯機商家過去大半年時間內的零售規模還不到去年的40%。這個產品的市場走勢對家用空調的整體環境有著極為明顯的風向標作用。
今年旺季時期其實已經讓很多的廠商感受到了市場的絲絲涼意,即便是以華東地區為代表的主力區域出現長時間的利好天氣,也沒有能夠刺激終端零售爆發出井噴行情,空調行業市場需求的疲軟程度可見一斑。市場內生資源的稀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會作為一種常態現象一直存在,市場需求的空白點比很多人想象的還要少。
事實上,宏觀經濟環境中很多方面的態勢會給空調行業帶來傾巢之下豈有完卵的影響,緊縮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在壓縮流通性之后,空調廠商會愈加感覺到資金緊張。其實,房地產市場已經在這種宏觀調整舉措下顯露出了疲態,空調市場之所以在今年顯得步履蹣跚,其中一個關聯因素就是房地產市場難以給空調產品提供足夠大的新生需求空間。從既有的態勢來看,房地產給予空調市場的驅動力只會越來越弱。
需求規模的減少還在其次,生存壓力的陡增才是考驗行業的真正課題。以美的、格力、海爾為代表的大型家電企業尚有效率驅動的余地,許多游走在盈虧一線中小品牌可能會面臨非常沉重的盈利壓力。居高不下的原材料成本、愈加嚴格的環保要求、還有明年即將實施的新個稅和社保政策等等都會影響企業的生存境況。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市場競爭博弈的作用下,企業對自身營銷系統的考核并沒有因為外部不利因素而出現絲毫的放緩,整個行業對市場的高增長要求和市場自身的資源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這種剪刀差會進一步激化行業的競爭格局。另外,出口市場在未來的走勢也未必會盡如人意。
所以,在內生資源需求和外部機會匱乏的2019冷年,給予各個空調廠商的每個選擇都是一種巨大的困難。但有人說,真正成就你的恰恰是至暗時刻的選擇,2019冷年各個廠商的選擇將決定行業在后期的格局演變,也決定了每個廠商在市場中的生存發展地位。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