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LG空調退市”的傳聞甚囂塵上,甚至有消息指LG空調早在去年就退出中國市場。此消息一出,引發(fā)了不少媒體跟進,有報道稱,在國內很多地區(qū)的蘇寧、國美門店空調專區(qū)確實已經沒有了LG空調的身影,而LG空調中國區(qū)的相關負責人也對外證實,近年LG空調在中國處于虧損狀態(tài),不得不從一些主流家電賣場撤出,主攻經銷商渠道。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LG的同胞品牌三星,今年早些時候市場也有“三星空調退市”的傳聞廣泛傳播。對于這些傳聞,廠商方面當然都是堅決否認,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在中國市場的實際經營狀況的確并不好。近幾年來,LG空調在華的產量和零售量一路下跌,在家電下鄉(xiāng)、節(jié)能惠民等政府推動的活動名單中也不見蹤影;三星空調也從主流的連鎖賣場渠道逐漸退出,表示在國內的“空調戰(zhàn)略逐步轉向利潤更高的商用空調領域”。
其實不只是LG、三星,目前,眾多外資空調品牌在中國市場都正在經歷從云端到地下的過程。當年外資品牌傲視群雄,國產品牌只能望其項背,但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國產品牌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國內空調市場的絕對力量,外資品牌則開始疲軟了下來。在技術方面,國產品牌日益重視研發(fā),掌握核心技術,讓外資品牌的技術優(yōu)勢不再。在市場方面,國產品牌占據規(guī)模成本和渠道優(yōu)勢,而且舍得犧牲利潤代價來換取市場份額的提升,這更是外資品牌所做不到的。
如今,國內空調市場早已形成格力、美的兩大巨頭遙遙領先的雙寡頭格局。根據這兩年的市場統計數據來看,基本上,格力、美的、海信、志高、奧克斯六大品牌的市場零售份額總和已經接近80%,僅剩下20%左右的市場空間,還要被二十多家空調企業(yè)來瓜分,外資空調品牌的份額自然微乎其微。被國產空調品牌步步緊逼到懸崖邊上的外資品牌,要么收縮戰(zhàn)線,進行轉型,比如三星向商用空調領域延伸,要么干脆把品牌授權給國內渠道商進行生產銷售,比如伊萊克斯牽手了國美,惠而浦委身蘇寧。
今年的情況與以往還有不同,行業(yè)形勢更為嚴峻。歐美債務危機影響繼續(xù),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依舊,相關刺激政策退出,使得空調需求快速收縮,行業(yè)整體形勢下滑,雖然具體統計數字還沒有出來,但上半年出現負增長是行業(yè)普遍認同的判斷。面對風浪,總是大船更穩(wěn)固一些,比如部分龍頭企業(yè)仍實現了增長,小船不免就更為顛簸,比如外資品牌的日子估計就更加難過了。
至于未來,外資空調品牌們是撐下去,還是就此翻了船,我們不妨繼續(xù)看下去。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