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這是一條艱苦卓絕的道路,也必然會經歷隱忍和孤獨,但一個產業越是稀缺的元素在一個企業身上體現得越明顯,產業、市場遲早會給這個企業充分的回報。對于時下正在成為制造業熱點的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化裝備,董明珠及其格力依然義無反顧地了自主創新,相比于智能裝備能否格力帶來更大的市場化空間,董明珠則更關切自主創新的模式能否給中國制造拓寬升級通道。
3月4日下午,由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創造改變未來”格力智能裝備q*s*發暨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等出席論壇,深入探討制造業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智能裝備的創新之路,并共同見證了中國制造業領軍企業——格力電器自主研發的智能裝備成果。
外銷設備產值超過了10億元
據了解,2017年是格力進入智能裝備市場的第五年。事實上,從2013年開始,格力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就已小規模外銷,到2016年底,外銷設備產值超過了10億元。
董明珠表示,寧可慢,也要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目前,格力已自主研發近100種自動化產品,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注塑機械手、大型自動化線體等10多個領域,擁有20多項設計專利。在為格力內部生產提供智能裝備的同時,格力智能裝備也裝備和應用到電器、新能源、食品、節能等多個領域。
珠海銀隆新能源、九牧廚衛、亞細亞控股、元朗食品等企業負責人分別就各自領域實施智能制造的情況發表了主題演講,他們對格力自主研發的智能裝備紛紛給予了高度評價。通過與格力合作,珠海銀隆新能源生產效率提高了11%,在人力成本方面節約了55%;珠海元朗食品有限公司采用格力智能裝備后,產能提高了6倍。貝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智銘則表示,合作的z*大體會是格力有非常成熟的標準化、智能化產品供很多行業選擇,有能力做智能化環境集成,格力可以把貝發想到但沒做到的一些事情通過智能化制造把它串聯起來,大大提高了公司總體的生產效率。
智能裝備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眾所周知,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制造業是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制造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轉型升級”,智能裝備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殺手锏”。
對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問題,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表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企業創新能力快速提升,但依靠自主創新憑借核心技術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仍然不多,自主創新需要時間,需要投入。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也表示,制造業的一些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不能滿足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都有這樣一些困難或者困境,它的解決出路就在于制造業要不斷地提高創新能力,特別是要提高智能發展的水平,實現制造業由過去的傳統制造模式向新的智能制造模式的轉變。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在發表主題為《中國智能制造急需自主核心技術》的演講時,更是強調了要提升中國的智能制造水平,核心技術只能來自于我們國人,來自于像格力電器、華為這樣始終致力于自主創新的企業。
此次論壇上,格力面向q*s*發了其自主研發的智能裝備。格力工業機器人與國外頂尖工業機器人進行了現場PK,在機器人的速度、重復定位精度和穩定性等方面,格力工業機器人均不遜于國外機器人,這是一場格力自主創造成果的展示。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供給側改革,不是靠模仿別人的技術,而是要靠自主創造,從根子上實現中國人的技術創新能力,這才是z*有價值的”。作為中國實業代言人、自主創新的推崇者,董明珠如是說到。
董明珠表示,我相信三年以后的今天,格力電器靠智能裝備、靠自主研發,一定有一片藍天。“我們在自主研發上嘗到了甜頭,現在我們的目光已經聚焦于智能制造。寧可慢,也要實現自主創新,必須要走自主創造的道路。今天,大家看到格力機器人的精彩亮相,我覺得z*大的亮點不是現場人與機共舞,z*大的亮點是格力創造了自己的核心技術。”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和德國“工業4.0”的啟示,工廠自動化、無人化生產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潮流趨勢,未來格力電器將緊密圍繞機器人和精密機床兩大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在完成格力自身制造系統轉型升級的同時,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一批完全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
與會嘉賓表示,推進智能制造,必須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引擎,是結構調整優化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不竭動力。振興實體經濟,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為核心,推動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