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哥本哈根會議后,受國家政策的引導及行業發展趨勢的推動,無論是中央空調主機廠家還是配件商都開始言必談節能。他們是借機炒作還是真正為節能環保做貢獻?我們不得而知。然而歷數眾多中央空調企業,我們不難發現,十多年前,就有一個企業開始推行節能降耗,如今十年過去了,他們仍然堅定不移的扛起了節能環保的鮮明旗幟。這個企業就是——廣州市華德工業有限公司。
“我要造世界上z*節能的空調,不僅讓空調省電,更要為客戶省錢。我的夢想是打造一個空調制冷行業一流的由中國人創造的知名品牌,像袁隆平、任正飛一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做出令世界矚目的貢獻。”此話就算放到眼下,都有被人說成是在“癡人說夢”,更何況是在10年前。然而當時任廣州市華德工業有限公司總裁的李志明就有如此膽魄喊出了這句口號。
“當時很多人笑我異想天開”,李志明先生回憶道:“2001年,華德羿歌還只是空調行業名不見經傳的‘愣頭小兵’,想要在歐美品牌的嚴防死守下有所建樹,只有咬緊牙關,選擇一條別人想走,但沒有成功的路。”
z*終,李志明先生將目光鎖定到蒸發式冷凝技術上,由于蒸發式冷凝技術節能效果高達30%,于是他大膽設想,將這一技術用于大型中央空調。“國外有實力的品牌企業都沒有辦法實現,華德羿歌怎么可能完成?產品是不是真的節能?技術是否完善?”當時,質疑聲不絕于耳,但李志明先生的信念卻堅如“磐石”。實踐證明,10年后,華德羿歌憑借這一技術,在空調行業突飛猛進,以驚人的速度擴大市場份額。數年間,華德公司已經成長為一個能夠在中央空調領域與世界m*匹敵的民族空調制造企業。
技術領先:成就真正節能產品
“我們要做節能空調的實現者,拒絕紙上談兵。”
在空調制冷過程中,冷凝技術是關鍵環節。目前在空調市場上普遍使用的是風冷和水冷兩種冷凝形式,前者靠空氣將冷凝熱量帶到室外,后者用水完成這一過程。而蒸發式冷凝與兩者不同,是將水淋在換熱管上形成水膜,然后再通過水膜蒸發來進行熱交換,其冷卻方式是水和空氣的一種結合。
如果將這三種形式進行比較,不難發現蒸發式冷凝具有獨特優勢。“風冷的傳熱系數偏小,運行費用和設備成本較高;水冷系統需要配備冷卻水泵和冷卻水塔,所占空間很大。蒸發式冷凝技術在同一空間實現風冷和水冷的全部傳熱過程,大大減小了空調冷卻系統的能耗。在系統能效上比風冷高35%,比水冷高15%。”李志明先生向記者介紹,雖然蒸發式冷凝技術是行業內公認效率z*高的,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不能成功應用在大型中央空調機組上。美國、日本、包括國內很多企業曾經都研發過蒸發式冷凝技術,但都遇到了很多難題,而且解決不了。
從2002年開始,華德就希望能把蒸發式冷凝技術用到空調設備上,z*后李志明先生發現,關鍵問題就在于換熱器上,傳統的盤管式換熱器用在蒸發式冷凝上面會有很多問題,如體積龐大,無法做到機組一體化,且容易導致結垢、冷卻水滴落、換熱表面存在“干點”等。z*終,華德革命性地發明了一種新的傳熱器——板管。板管用平壁換熱取代了傳統的圓管換熱形式,并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
李志明先生告訴制冷商情記者:“從盤管到板管,看似不起眼的技術改造,卻花費了華德人無數的心血。為了攻克難關,他帶領技術團隊遍訪各國學習經驗,用了近5年的時間才取得成功。”
“應用蒸發式冷凝技術的中央空調與目前廣泛應用的風冷空調系統相比,可節能35%以上,與水冷空調系統相比,能夠節能15%以上。同時,能夠推出機組化的產品,解決了水冷占地面積比較大的缺點。”李志明先生帶領華德全體工作人員,在經過長期而艱苦的研發工作后,于2005年生產出第一臺板管蒸發式冷凝中央空調產品。而第一臺樣機所檢測出來的能效比大幅度超過了空調的一級能效比,震驚了負責檢測的機構和在場的同事們。李志明先生將其命名為“羿歌”,這個名字取自于“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是為了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民族品牌。而古代神話后羿射日的勇敢行為,不僅代表了民族精神,而且還采取了射箭降溫這種直接而高效的手段,正符合李志明的方法論。 數據說話:走進空調系統節能新時代
“產品與系統的合理匹配讓華德實現系統節能。”
近年來,我國中央空調行業增長率達20%,約為國際水平的10倍。而中央空調用電量的20—40%是無消耗,是由于空調系統中各設備的相互不匹配而被浪費掉的,高能耗已經成為制約中央空調健康發展的一大瓶頸,解決中央空調的高耗能問題迫在眉睫。面對嚴峻的形勢,各大空調生產商紛紛調整策略,將目光投向節能產品的研發和營銷。
而在這一過程中,華德公司無疑占據了技術的制高點。據計算,板管蒸發式冷凝空調在系統能效比上遠遠超過了目前節能規范規定的3.4的一級能效標準,達到4.0以上,比一般空調節能3成以上。李志明曾做過一個比喻,秦山核電站一期的建設成本約為1.04萬元/千伏安,如果華德公司能實現年銷售額10億元,那么3年的產能就相當于省下秦山核電站一期的發電量。舉個更淺顯的例子,深圳某網吧在使用華德產品后,每年節省30萬電費,變成了直接利潤,省電也就成了省錢。
而曾被各大媒體形容為“企業家中的科學家,科學家中的企業家”的李志明先生對節能卻有著另一番認知和作為。他認為中央空調整個產品好,并不代表整個系統產品好;產品節能,并不代表整個系統節能,如果能保證中央空調配套設施相應實現節能,那么華德才算是走上節能道路。
“水冷的水塔、水泵、主機分別由三家不同的廠家來生產,要對它們實現自控很麻煩,比如水塔和主機怎么集成,水塔如何與水泵集成,自控系統和空調系統如何集成等等。但我們研發的蒸發式冷凝就把這三個方面裝在了一起,所以華德能輕易的實現了系統性的節能、高效率。”李志明先生認為,低碳時代的到來是一大機遇,“華德人”將以更積極的姿態,“造世界上z*節能的空調”,繼續引領該行業的技術革新。如今,華德所有的產品都超過了國家能效標準,根據不同行業客戶的需求,推出了相應的產品,在醫院、數據機房等不同領域均有華德的身影。
科研當頭:讓企業更有力量
“知道是沒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
“試想,如果華德沒有堅持去搞蒸發式冷凝技術的研發,沒有堅持投入,還有華德的今天嗎?”。為了研發蒸發式冷凝技術,到目前為止,華德已累計投入七八千萬元,而且每年都會有二三十個專業的技術人員圍繞著蒸發式冷凝技術做各種產品。對民營企業來說,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去做研發,無疑于“豪賭”。
“對蒸發式冷凝技術的投入,華德算不上世界第一,也是中國第一。我們研發蒸發式冷凝技術不光主機從零開始,配套設備也是從無到有。不像風冷冷凝器有很成熟的設備。我們開發新的設備,做的新的材料,包括做工藝、水處理等等,每一樣東西都要做原始的積累研發。”談到科研投入以及科研帶來的成果,李志明先生的話語中透著一股子英雄氣概。
目前,華德已經建立國際上第一個冷凝技術實驗室,2011年計劃今年再建一個更大型的實驗室,為華德的研發人員提供必備的硬件條件。同時,華德還設立了工程中心,有專職的科研項目的管理體系,華德年投入到研發上面的資金都超過一千萬元。
成為業界領軍者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對科研的執著外,創新更是關鍵。在德國,當李志明先生提出,將已成熟10余年的激光焊接技術用于空調設備上時,德國專家攤開兩手,“impoible(不可能)!”但李志明還是帶著信心回了國。此后兩年時間內,q*不同國家的樣機基本上都被李志明及其研發團隊仿造了出來,再進行逐一比較。“我的樣機都可以做蒸發式冷凝空調設備的博物館了。”李志明笑稱。
據李志明先生介紹:創新是華德一種根深蒂固的理念,公司從上到下都有一種敢于創新的思想,敢想敢干的闖勁。“公司有一個創新的團隊,有什么新的設想,由團隊來做實驗、實施,公司也會在資金上支持;同時,創新也是我們公司營銷的主要亮點,從企業的營銷戰略來講,都是走差異化路線,當然,光有差異化不行,還要給用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所以我們都是圍繞節能、系統的整個解決方案來進行。”
“我要樹立一個真正的民族品牌,要造世界上z*節能的空調。”如今,李志明先生再喊出這樣的口號,我們會覺得理所應當,也覺得是非他莫屬。曾經,初生牛犢的闖勁變成了實干家和成功企業的精神象征,外界的改變源于他的成功。但李志明先生似乎不為所動,他認為,華德今天的成績源于自身不變的堅持。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