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些時候,市場曾經傳出海爾集團空調部分2000年的營業額可能超過100億元,這是目前海爾規模z*大、利潤z*厚的一塊資產。近期,海爾上市公司將完成增發1億股A股,募集20億元資金收購集團空調部分資產的工作。
下面是本報記者對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s*席執行官張瑞敏的專訪。
記者:根據可靠的消息,中國極有可能在今年3月份加入WTO。作為國內z*具國際視野的d*企業家,您認為加入WTO之后中國市場上將出現什么樣的變局?
張瑞敏:我認為是挑戰大于機遇,而不是機遇大于挑戰。WTO之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會來,他們的中國戰略非常簡單,就像微軟曾經做過的那樣——— —贏家通吃。也就是說,只要比我弱的就吃掉,能兼并的就兼并掉。外國大家伙到中國來,不會留給你任何一點兒市場,不留下任何一點兒地盤。z*典型的是柯達,另一個是可口可樂————柯達在中國大多數城市建了沖洗店,可口可樂則像下棋一樣布滿了分裝廠,這就是他們的網絡,還是無價之寶。他們可以投下10億20億美金,一下子把中國市場覆蓋。所以,有人想著等加入WTO之后,外國人占大的市場,把小的市場留給我,其實沒有那一天!我真的不像所接觸到的企業那樣樂觀。
與此同時,國際市場并不因中國加入WTO而對你的產品大開方便之門,我認為反而會阻止你進入國際市場的進程。競爭對手會想出種種方法,使你不能很順利地出口———第一個是反傾銷,第二個是加大非貿易關稅壁壘,增加你的進入成本。現在歐盟對中國的微波爐征收21%的傾銷稅,所有中國企業不能幸免,我們的對策是在意大利建工廠,不再是散件組裝,是真正在當地生產,那么稅是9%。在美國,1999年對出口美國的冰箱提出要達到2001年的能耗標準,2000年又提出了2003年的能耗標準。我們在美國南卡州有工廠,設計是在洛杉磯,營銷中心在紐約,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應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變局,z*好的辦法是你也變成跨國公司。套用一句俗話,你想“與狼共舞”,你必須s*先成為狼。如果你把自己定位為羊的話,擺在弱者的位置上,你就沒有生存的資格。
記者:海爾現在共有7個工業園,其中z*大的兩個分別在美國南卡州和中國的合肥。這些基地在布局上有沒有什么分工?
張瑞敏:現在的七個工業園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在青島地區的就是出口基地,我可以用比較廉價的勞動力這是成本上的競爭優勢,加上青島的區位優勢出口;第二個就是以合肥為主的工業園。合肥工業園比青島的工業園還要大,也包括在廣東、貴州、湖北等好多的工廠,組成了一個在當地本土化生產的B2B的生產基地;第三個以美國為代表的、包括其它的十個海外工廠。當地化的生產,就是說強化和發展提高本身原來在國內的優勢。原來在國內的營銷網絡、服務網絡,外國公司至少目前還達不到。提高在海外的競爭優勢,變成海外的本土化的工廠。所以,本土化是非常關鍵的。舉一個例子,上個月美國政府在整個美國采購,當然采購額非常大。其中有一項就是家電。我們去投標了,因為我們有投標的資格,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基本中標。因為是在美國生產的,而美國政府的采購非常明了,不管你是什么品牌,也不管你是哪個國家的,必須是在美國生產,如果不是,他就不可能采購。因為美國政府采購用的是納稅人的錢,這樣做是為了解決本國家的就業。
本土化的另一個意思是每一個工業園都是“三位一體”的,即設計中心、營銷中心和制造中心。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就是要整合q*的資源,使這些資源可以共享。比方說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設計是二十四小時連續,如何實現呢?利用時差。美國白天的時候,美國設計,到了中國白天的時候,把設計的資料傳到中國來,由中國方面繼續設計,把在q*的設計中心連起來,統一進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設計。美國GE公司通用電器,它的資金二十四小時不落地,利用時差,在q*范圍內轉。他們不可能把一部分資金在銀行中存起來,必須讓它不斷的運轉。這個對中國企業來講,至少目前為止,我認為是天方夜譚,無法做到。但是如果你不這么做,你就不可能去參與國際競爭。
記者: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眼下已不是什么時尚的話題,取而代之的是基因、納米等更新的概念。但海爾作為一間主營業務為傳統家電的公司,對經濟頑強的熱忱是罕見的,它甚至為此進行了16年來z*大規模的、外科手術式的業務流程再造,而且并未因網絡的退潮而稍有懈怠。請問在您的理解中,新經濟到底是什么?
張瑞敏:我認為s*先就是觀念上的挑戰。從過去的為庫存生產轉變為為定單生產。在新經濟的時代,如果企業生產沒有定單的產品,就等于生產庫存。很多企業不認為自己在生產庫存,而是照計劃生產,而這個計劃根本就沒有訂單。換句話說,從這些企業的生產線上看,這個產品給誰干的,不知道?那么這就是為庫存干的。到倉庫之后再往外銷,能不能銷出去?不知道。這就不是為訂單生產,而是為庫存生產,沒有意義。我到德國去,看到歐寶汽車生產線上大批量的產品,但是每一輛汽車都是不相同的,第一輛是黑色的,第二輛是白色的,第三輛是藍色的;里面的配置也不一樣,這個音響是索尼的,那個是GE的,為什么?就是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生產,在生產線上可以給你隨時變。它的機器人自動化的焊接,八秒鐘可以改變成另外一個型號。這才是真正的新經濟,而不僅僅是眼球經濟、點擊率。
記者:z*近兩年中國家電業在慘淡經營,當年的一家龍頭企業,1997年利潤是26·5億元,1999年是5·3億元。另一家龍頭企業,1998年8億元利潤,現在已經發出2000年預虧警告。來自信息產業部的消息,2000年彩電、影蝶機行業第一次出現全行業虧損,有人認為這是過度競爭的緣故。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張瑞敏:現在家電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你殺價,我殺價,一定要血戰到底。我認為這就是體制上的問題。國企嘛,賠一億也不在乎,反正都是國家的錢。所以說在一個國家發展過程當中打價格戰是正常,但是價格戰完了之后仍然是無序的競爭就是不正常的。
解決過度競爭要抓資本回報率,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二個率:第一個率就是邊際收益率;第二個就是提高資本的周轉率。簡單的說邊際收益率就是要有利潤,但是這又談何容易。你到市場上去打價格戰,利潤從哪兒來?降低成本?事實再便宜還是要花錢,成本降低是有一定的限度。所以說面對價格戰,要獲得邊際收益率,w*的辦法就是開發用戶需求的產品。
另一方面,以定單信息流帶動資金流的運轉,才能提高資本周轉率。我z*近看了一個材料,一個上市公司流動資金的周轉,年平均1·2次,真正算帳,肯定要虧損。資金轉不動,問題在于你把貨給人家,想一手遞貨一手提錢,這個資金周轉就快了,但你現在一只手遞貨,而另一只手接不到錢。因為你的貨不是暢銷貨。商家不能馬上把貨銷出去,怎么會馬上給你錢呢?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又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問題。有一個資料說,發達國家的破產企業當中,有五分之四的企業的帳面上有盈利、有利潤,就是因為沒有現金支付能力,拿不出現金來。實際上看一個財務報表,不是看你的利潤,而是看三個:應收帳款,應付帳款,現金流。你應收帳款額很大,可是該收的收不回來,應付的付不出去。如此企業帳面上雖然有利潤,但是結局還是破產。
記者:現在市面上有一套匯編的VCD教材,叫做《海爾經驗》,據說賣這個的人發了大財,在北京亞運村買了好幾套房子。您覺得海爾z*大的經驗是什么?海爾的成功別人能克隆嗎?
張瑞敏:如果你想把這個經驗再去復制一次的話,那肯定一點用處都沒有,就像我們自己,我們會把成功的經驗拋棄,然后尋找更好的辦法。我認為,如果說海爾有什么經驗的話,那就是隨著外部市場的變化不斷地變,孫子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外面天天在變,你能跟得上這個變化,甚至走到變化前面去,能夠以變制變,這樣才行。其實有些東西幾頁紙就說完了,做是另外一回事。
我自己干這么多年企業,有一個體會:干企業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必須是速度、耐力和策略三個因素的有效配合。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耐力,外面的人一叫好,你就沖刺了,這不行,一定要心中有數。開始你可以采取跟隨戰略,緊跟第一團隊中z*弱的,然后超越,z*后超越z*強的———這就是策略:把握你的耐力,然后決定你的速度。現在很多企業到了馬拉松賽場,采取的是沖刺的辦法,比如猛打廣告,營業額蹭蹭上去了,又蹭蹭下來了———這樣跑100米可以,200米就不行了,沒辦法持久。
記者:每個人都有自己引以為榮的東西,迄今為止,說您感到z*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張瑞敏:談這個還為時尚早。1984年我第一次去德國,走出國門。德國朋友告訴我,那兒z*暢銷的中國產品是煙花、爆竹,我聽了有一種流血的感覺。16年過去了,根據美國權威雜志的排名,我們的兩款冰箱與GE等百年老店一起,成為美國市場上z*受歡迎的品牌。海爾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把產品賣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
記者:1999年12月7日英國《金融時報》有一篇文章,大標題就是《中國廉潔的企業家》,文中說“張(瑞敏)的薪水增長幅度同海爾年銷售額的增長幅度相比顯得微乎其微”,“對于中國人普通認為推動他不斷發展的動力是成就感而不是金錢的觀點,張斷然予以否認”。當時您的回答是“現在我們都沒有自己企業的股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在企業表現與經理人員的報酬之間建立某種關系,我們將失去推動海爾繼續發展的動力。”在國內一些龍頭企業比如聯想、春蘭股份制發行進行得卓有成效的時候,請問海爾這方面的操作進行得如何?
張瑞敏:產權方面的改革海爾一定會搞,這是大趨勢。但目前來看,企業內部分配機制的完善更為重要。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