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在新醫改和相關政策的扶持下,未來生物生化制藥行業仍將持續增長,而生物制藥技術的發展正成為推動醫藥冷鏈物流市場持續擴大的強大動力。
醫藥冷鏈物流,是指冷藏冷凍類、易腐類醫藥產品在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配送、銷售一直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特定的溫度范圍,以保證醫藥品質量,同時降低儲運損耗、控制時間、節約成本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它是以冷凍工業學和醫藥學為基礎,以制冷技術為手段,伴隨物流運輸行業的發展而興起的。需要冷儲藏的醫藥產品儲運比較特殊,對溫度、濕度、見光度等具有特定要求。疫苗類制品、注射針劑、酊劑、口服藥品、外用藥品、血液制品等需要低溫條件下儲運的藥品的流通都屬于醫藥冷鏈物流的范疇。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已成為q*第三大醫藥市場,而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對醫藥產品的物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低溫貯藏的醫藥冷藏品發展很快,醫藥冷鏈物流也隨之進入了快速增長期。
數據顯示,疫苗類制品、注射針劑、酊劑、口服藥品、外用藥品、血液制品等醫藥冷藏品的銷售金額占我國醫藥流通企業總銷售額的10%左右。截至2015年6月,我國生物制藥規模以上企業超過900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主要分布于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帶。2014年,生物制藥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750億元,同比增長13.95%,行業利潤322億元,同比增長11.82%,處在較快增長的階段。
在新醫改和相關政策的扶持下,未來生物生化制藥行業仍將持續增長,而生物制藥技術的發展正成為推動醫藥冷鏈物流市場持續擴大的強大動力。
另一方面,隨著藥品安全事件頻發,也引發了社會民眾對醫藥冷鏈物流的關注,進一步催熱醫療冷鏈及其關聯的設備、技術等蓬勃發展。
目前我國的醫藥冷鏈物流發展,除了存在地區發展不均衡、供應鏈前端醫藥生產企業冷鏈水平強于后端、終端配送企業的差異外,還存在著配套政策和標準不到位、成本過高、投資過熱、缺乏有效整合、未形成規模化及專業化運營、第三方物流不成熟、專業管理人才缺乏、技術水平較低等眾多問題。而z*根本性的問題在于"斷鏈"現象不能得到有效杜絕,導致行業信用缺失,使得醫藥冷鏈處于社會和輿論監督的風口浪尖上。
冷鏈設施、設備、技術基礎薄弱
s*先是資源存量少。2010年我國冷庫總容量為880萬噸,到2016年已達到4015萬噸,為2010年的4.5倍。2010年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冷藏車保有量為20,000臺,到2016年中物聯冷鏈委統計冷藏車保有量已達到100500臺,為2010年的5倍。鐵路方面,冷藏車僅占總量的3%左右。
雖然冷庫和冷藏車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長,但冷鏈流通率依然很低,冷庫依舊面臨資源結構不合理,存在東多西少、冷凍庫多冷藏庫少等局面。冷藏車市場也存在非法改裝、二手海柜橫行的不良現象。而在欠發達的二線城市,物流市場落后,具備冷藏品運輸條件的物流企業寥寥無幾,很多醫藥企業被迫規定冷藏藥品不得托運。
和數量不足相比,更難以解決的是"質"的基礎性薄弱。GSP 2012版的冷鏈標準是從原來落后的情況被跨躍式要求到世界的先進標準。而行業內原有的冷庫、冷車、保溫(控溫)包裝、系統保障、能源保障等需要一步到位,給從業方巨大的壓力。為了能盡快取得新證,不排除應付性地改造,未能從思想及資源投入上做好充分的準備。
冷鏈標準不統一
s*先,GSP和GMP的冷鏈標準不統一,GSP中有對冷鏈要求的明確規定,但各省市的解讀不一樣,企業自律性差,并沒有完全按照國家的法規來執行,醫藥產品運輸配送過程中尚有無資質的小型企業沒有實現全程冷鏈,醫院和疾控中心也同樣面臨這些要求;
其次,涉及冷鏈的國家標準、地方標準政出多口,藥品、器械冷鏈標準各自出臺,而各行業的企業為了搶奪話語權,紛紛倉促出臺各類行業標準,互相銜接不足,從而加劇了標準的不統一;
第三,各個處于供應鏈前端的醫藥生產企業,特別是大型醫藥企業對冷鏈標準要求不一;
第四,由于地區差異,欠發達地區標準執行難度較大。
z*后,從全供應鏈角度看,總體呈現前端供應量大、集約程度高、運輸頻率低、操作難度小、成本小、主體及資源實力強,后端量小、客戶群分散、運輸頻次高、操作難度大、成本高、主體及資源話語權弱的特點,從而在執行標準時投入不均衡。
信息化水平低
醫藥產品在生產、存儲、運輸環節需實現全程溫度可控,然而受技術條件限制,醫藥產品在各流通節點并沒有實現完全聯網,難以實現信息共享,無法對產品溫度進行實時監控。多數物流公司還在采用人工確認溫度的方法,實行簡單的冷鏈管理,不能實現溫控數據的連續性、準確性和不可修改性。
運營效率低造成成本上升
新的冷鏈標準的實施,要求企業進行設施設備建設、升級改造,要求增設專職人員和人員培訓,要求進行流程改造,從而造成投資以及運營成本的上升。
在醫藥領域,大多的冷鏈需求和資源都是碎片化的,加之醫藥產品在儲存、分揀、包裝、運輸等物流環節缺乏標準化,使得物流效率不高,造成倉儲作業效率下降、運輸車輛空載率增加等間接成本的上升。個別冷鏈產品物流成本倒掛現象加劇,這在"z*后一公里"配送環節更為突出,特別是低價藥、低價耗材的產品,企業物流成本甚至可能高于個別品規的產品貨值。
社會化程度低
醫藥冷鏈物流行業未形成統一的倉、干線、支線及配送社會化協同體系;監測系統割裂,缺乏統一平臺管理,從而導致運力資源浪費、倉儲資源空倉率提高、藥品冷藏箱無法周轉使用、斷鏈風險加劇等現象。
專業人才短缺
近年來中國物流產業發展迅速,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而專業物流人才的培養速度與之物流業的發展并不匹配,醫藥物流人才的缺口很大,而近年才新興的醫藥冷鏈物流,人才缺口則更加嚴重。
醫藥冷藏品具有高時效、高價值、容易變質的特性,這就要求員工具有較強的物流專業水平,既要懂物流又要懂醫藥,目前大多專業院校并沒有設置醫藥物流專業,企業招聘的物流或醫藥人才大多需要后續培養,否則很難勝任企業所交給的崗位任務。
冷鏈管理領域除了物流、質量人才短缺外,監管、工程、驗證、財務等復合型人才缺口也較為嚴重。這也是制約醫療冷鏈物流發展的主要瓶頸。
行業競爭加劇
目前行業中從事醫藥冷鏈物流的企業可以分為傳統的藥品企業和社會物流企業兩種。
其中,傳統藥企對于物流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倉儲,社會物流才是藥品流通中運輸過程的主力軍,排除少量自建的區域性物流資源,包括藥企巨頭和各種電商平臺在內,其藥品的跨區域、跨省運輸中80%~90%都是由社會物流完成的。
中郵、順豐、DHL、UPS等社會化專業物流企業也將紛紛利用自己在物流專業、網絡、技術等方面優勢,爭取在醫藥物流市場上分一杯羹:一方面彌補現有醫藥流通企業在資源、網絡、能力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在"兩票制"下,許多中小工業企業、中小商業企業需要專業的社會化物流。國務院在2016年2月取消了第三方藥品物流審批認證,引發行業強烈關注,從社會整體上來看,取消從事第三方藥品物流業務審批,無疑進一步激發了行業的競爭。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