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南美洲的牛肉、北歐的甜蝦、東南亞的帶魚……在超市賣場,進口冷凍食品的貨柜上少不了“北京冷鏈”的二維碼,手機一掃,食品來源、檢驗檢疫、核酸檢測及消毒證明一目了然。既便捷易用,又具備極強隱私保護能力的北京市進口冷鏈食品追溯平臺“北京冷鏈”,背后是長安鏈隱私計算平臺提供的技術支撐。截至7月5日,“北京冷鏈”已精準管控百萬噸進口冷鏈食品,為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開展助力。
當前本市疫情防控面臨境外、京外輸入雙重風險,對進口冷鏈食品的防疫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2020年11月1日,“北京冷鏈”正式上線,實現對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的電子追溯管理,并與國家級冷鏈食品追溯平臺實現數據對接,后續又進一步拓展追溯品種,將全部進口冷凍食品納入追溯范圍。在監管后臺,本市進口冷鏈食品的來源、流向都能全程清晰鎖定。
“北京冷鏈”平臺強大能力的背后,是來自前沿技術的支持。由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牽頭研發的我國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與隱私計算實現完美融合,支撐“北京冷鏈”平臺平穩運行。該平臺在高水平保護供應鏈隱私信息的同時,實現高并發數據處理,精準管控百萬噸進口冷鏈食品,服務超30萬從業人員,大幅提升監管的穿透能力,支撐疫情風險迅速處置。
在高效監管中,如何實現對企業商家的隱私保護?傳統數據安全手段,例如數據脫敏或匿名化處理,都要以犧牲部分數據維度為代價,導致數據信息無法有效被利用。隱私計算則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思路,可以在不分享明文數據的情況下實現數據共享,將數據共享中存在的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從根源上切斷。在疫情防控中,這一新技術價值凸顯。
長安鏈團隊負責人介紹,“北京冷鏈”以長安鏈構建底層網絡,充分發揮可追溯、不可篡改、高性能處理的優勢,實現數據在存儲過程中的安全。與傳統數據使用方式相比,隱私計算的加密機制能夠大幅增強數據保護能力,可在不分享明文數據的情況下實現數據共享,從根源切斷信息泄露可能性。并結合“首站賦碼、依序掃碼、終端查詢、一碼到底”的管理功能,實現供應鏈與從業人員數據的融合與校驗。
截至7月5日,“北京冷鏈”平臺已接入企業2.71萬家,記錄進口冷鏈食品品種9.5萬個、商品批次41.9萬個,流通產品152萬噸,涉及126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全部省級行政區,日均流通產品約470噸。
除了食品溯源,長安鏈與隱私計算也正在持續推進在國家重大關鍵場景的應用,涵蓋政務服務、普惠金融、綠色減碳、醫療信息共享等領域,正在為構建協作網絡的一個個關鍵節點貢獻力量,為我國建設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基礎設施提供有力支撐。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