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從美國回來國內,想和大家談一下企業家的“自我更新”。在美國一晃就兩年,很多朋友都想讓我談談游學經歷。
去哈佛之前,我是一個本土的“土鱉企業家”,而且已經60歲了,各種難處可想而知,實際上到了美國之后,發現難處比想象的還要難,但是難也得學習。
應該說,在二十多年間,中國的企業家們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但是他們也面臨著許多煩惱。
這兩年許多企業家都有移民的傾向,他們不僅僅把自己小孩兒送到國外,全家也要到國外去。我很清楚這里面有非常多的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企業界高速、持續地發展了20年,到了今天這個程度,為什么我們的企業家出現了這些情緒呢?以我個人為例,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我碰上了“捐款門”事件。當時我說:“捐200萬不少了,普通員工不要超過10塊錢。”結果整個互聯網上年輕人就都對我聲討,大概意思是說,你不就是有兩個臭錢嗎?以前你賺了錢,現在就是你該捐的時候,怎么還能說200萬就不少了呢?“聲討”的背后體現出我們的企業家有不被認可之處。
后來出現了一個“郭美美事件”,這時又有人說還是老王精明,他不愛捐錢是因為他當時就看出來紅十字會有問題了。實際上紅十字會好壞,我上哪能知道呀,給我“平反”得莫名其妙。這說明真正企業家在中國社會當中還是被歧視的。我們被歧視了怎么辦?移民肯定不行。洛克菲勒當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壞蛋,但是他通過自己的行為和努力,使整個美國社會改變了對他個人及企業家的看法。他讓美國公眾知道,他的錢是如何賺來的,他又是如何做公益活動的。這個過程差不多經過了一百年,現在在世人眼光中洛克菲勒都是較正面、較公正的形象,這正是美國企業家用他們的企業成功和自立精神贏得了屬于他們的榮譽。
目前,中國在經歷同樣的道路,作為企業家不要去抱怨。對當前中國社會的不確定性和擔心,我們不應采取移民的方法。企業家精神中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冒險精神,中國現在這種不確定的宏觀環境更需要我們發揮這種精神,企業的資產配置可以配置一部分到國外去,小孩兒可以送到國外去教育,但是企業家自己如果也移民了,那么我們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4年前,我去金沙江漂流,通常大家看到的金沙江的照片都是水流湍急的樣子,而我們去的上游一部分卻是非常平靜。在平靜的水面上筏子漂的很慢很慢,懸崖兩岸一股一股涓涓的流水不停地匯入江中。看到此情此景我突然意識到那滔滔江水就是這一股一股溪流匯集而成的。轉回現實也同樣,中國的未來發展大方向是更民主、更公平,而這滔滔江水不正是需要我們企業家這些涓涓細流嗎。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企業做起,如果我們自己不去做,僅是指望自上而下的改革,那是沒有希望的。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