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狼性就是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百度豈止沒有表現出狼性,連“目的”是什么都沒有清晰的告訴消費者。
百度有中國z*好的流量資源,所以自信滿滿的想要做電商,結果“有啊”很快就“沒啊”;百度要做自己的blog,結果百度空間籍籍無名;百度還想做手機,但是安卓已經熱火朝天,小米魅族等早就把手機手法玩到極致,迄今仍未有百度身影。
說起來“有實力的百度”仍然只有當年的百度和當年的百度產品。而近兩三年的百度基本躺著吃老本,只在搜索一項上有收入的上升,幾乎其他的任何業務都沒有生氣。這已經不是當年李彥宏回國時的意氣風發,而是一種衰退的前 兆。
李彥宏談狼性,但狼性更多的眷顧小型創業公司。狼之所以有狼性,是因為狼有生存壓力和斗性基因。偏偏現在的百度不為生存發愁,只為守成發愁;百度也沒有斗性,過去幾年的新業務,但凡失敗就很快收攤,看不到半點兒求生掙扎。
比較之下,新浪在老化征兆前找到了微博,騰訊遭遇了360挑釁,整出了安全產品,微信等一大堆玩具。在開辟新業務上,百度是中國互聯網諸強中z*弱的一個。
大公司死于趨勢,小公司成于狼性
百度已經是大公司,更大的威脅不是來自同業競爭,而是死于“趨勢”,死于新興業務的替代性。
看看微軟在平板和智能手機上的狼狽不堪就能看出,縱 然富可敵國,但在移動互聯網趨勢面前,恐龍擋不住環境變化,龐大反而是 包袱。百度自己的成功,也是順應了趨勢,推出了mp3搜索等一系列當時的領先產品。而現在的百度,已經找不到趨勢在哪里了。這是真正的大危險。
百度要想順應趨勢,恢復狼性,更該把公司朝向小型化方向運作,回到當初起家的本初地。比如,將很多試驗性業務交由完全沒有百度色彩的外部人員先行先試,而非用“大公司的管理,套上小公司的業務”。
百度有啊就是大公司管理下的“低劣產品”。照說**驗證了電商業務在中國的成功可能性,而2008年誕生的百度電商尚有一搏的可能性;但百度有啊實在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就消失于產業界。一群“總監”哪里干的過阿里起家的18個屌絲。
百度還通過投資的方式構成了一些商業聯盟。但投資投出去的是錢,收獲的卻并不是與對方創業團隊的“心有靈犀”。甚至去哪兒這些投資與百度的品牌形象、業務主線等并無多少關聯。投了也就投了,除了可能的財務收獲,百度得不到“延伸的價值鏈”。
百度還能自創一片天嗎?非常不幸的是,百度等于李彥宏,李彥宏等于百度,所以百度只能有一個強勢業務,而分不出第二個人來打理第二攤業務。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在電商、支付和金融上的多箭齊發,是百度看不到的;騰訊在微信等產品上的創新,也是百度看不到的。假如百度再不能開辟出搜索之外的新路,百度股價跌跌跌的趨勢很難逆轉。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